1942年,伟大的科幻作家艾萨克·阿西莫夫(Isaac Asimov)在他的短篇小说《转圈圈》(Runaround)中首次提出了“机器人三定律”。
之后,这些定律因为他的短篇小说集《我,机器人》而广为流传。
1.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,也不得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。
2.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给予它的命令,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法则相冲突。
3.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的存在,只要这种保护不与第一或第二定律相冲突。
机器人三定律的影响是如此之大,它不但构成了阿西莫夫所有机器人科幻小说的组织原则,甚至渗透进了之后几乎所有的机器人科幻小说,以及所有引用它的书籍、电影、游戏等流行文化中。
例如,1966年的短篇小说《萨姆的密码》中的“阿森尼翁机器人的三大法则”,就是对机器人三定律的改编;1999年的电影《2001太空漫游》中,罗宾·威廉姆斯(Robin Williams)饰演的机器人安德鲁,通过其头部的投影仪全息展示了机器人三定律;至于威尔·史密斯(Will Smith)主演的《我,机器人》,更是花费整部电影的时间详细讨论了这三大定律。
人们甚至发展出了一门专门研究人与机器人关系的学科——机器人伦理学。这是一门以人类为责任主体,研究如何开发和应用机器人的伦理学。追踪其源头,就是阿西莫夫的三定律。
在阿西莫夫生活的年代,人工智能还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。论文《神经活动中内在思想的逻辑演算》(A Logical Calculus of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)被视为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石,这篇论文在机器人三定律发表后一年公布;直到1956年,达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召开,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,才真正创立。